购彩之家

返回购彩之家设为购彩之家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专项编制招聘拟聘人员公示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专项编制招聘考核成绩及拟进入考察人选公示 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度专项编制招聘公告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2021年拟遴选公务员人选公示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2021年拟遴选公务员人选公示
公告
[理论探索]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工作
发布时间:2007-03-05 09:52来源:
□杨金银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思想是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成就,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晶,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长期深入探索的认识升华。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蕴,对于重新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清除影响民族工作全面发展的深层思想障碍,正确处理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用科学执政理念推进我国的民族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探索的思想产物。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对“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深刻阐述。他们针对资本主义等剥削制度摧残人、扭曲人的弊病,始终把推翻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并且以人为尺度,把社会发展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一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拥有人身强制的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二是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情况下,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基本目的的对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三是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阶段。最后的这个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阶段。他们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目标,并要求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在党的执政理念升华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及人学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后,要彻底告别“人对物的依赖阶段”,进入“人的全面发展阶段”,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二是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人人都自觉自愿地为他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转化为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人学理论具体运用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社会实践的认识成果。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给“以人为本”赋予了科学内涵:一是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为部分人服务;二是满足人所有需求,而不是部分需求;三是人是主体,要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根据这一新的执政理念,党中央坚持把人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为此,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特别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多做顺民心、得民心的事,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在执政实践中,党中央特别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阶层、每一个社会群体。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重新审视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我们需要从3个层次上加以关注:一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在社会财富普遍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二是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不能仅仅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还需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改革发展物质成果的同时,充分享受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三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发挥主体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通过人的主体创造性活动,使人生理想得到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使代表本民族的品质、个性及气质的优秀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并推动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以人为本”缺乏深入研究与思考,人的因素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在理解我国当前民族问题时,比较集中地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重物质生活需要,轻精神生活需要,尤其是忽视了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等。在实践领域导致3大问题:一是由于无视人的需要,只讲开发不讲环境保护,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二是由于对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关注不够,导致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教育水平提高缓慢,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严重缺乏,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三是由于忽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的培育,在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人们的兴奋点集中在资金、技术、外来人才等外在方面,严重忽略了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于部群众主体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使我们在民族地区的政策和体制有利于人的解放,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共产党的任务“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马克思语)。作为执政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不是用一种实体力量去打击、压制另一种实体力量,而是通过发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通过法制,使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实体力量都服从于统一的社会秩序。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扩大,民族文化多样化、民族认同增强、利益方面的诉求增多,使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必须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不是从阶级斗争出发,这需要我们在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上加以调整与改进。
    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以人为本,彻底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是我们正确观察民族问题、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民族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当今的民族矛盾与冲突,主要与民族之间经济社会上的差距,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等相关联。加强并改善民族关系,关键在于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独特个性。只有把握了民族的内在需要、精神品质及现实要求,在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找到与之和谐相处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民族关系。
    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全新思维范式,实现思维模式的根本转换。观察、评价及化解民族地区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两种相反的思维范式。传统的思维范式在看待民族关系发生问题时,无论是什么问题,都要求站在“政治”的高度上来认识,这自然有重视的方面,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往往把源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了,正常的社会矛盾,人为地变为“政治利益”上的对立,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而掩盖了工作上的失误。这种思维模式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认为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社会矛盾和冲突就是不正常、不合理的。有些干部,把各民族之间相安无事当作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化解的方式就是无视矛盾、压制矛盾、隐藏矛盾,营造“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假象。二是认为社会出现冲突的根源是个人私欲、小团体利益的膨胀,因此用领导的关怀,人际关系的温情等道德方面方法来解决;三是当出现民族间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问题就可能出现层层放大。这种思维范式造成的后果是,矛盾暂时被压制下去,但演化成了一种持久的心理积怨和无法串解的对抗情绪,导致了更深的矛盾。用这种思维模式来观察处理民族问题,是无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民族关系的。
    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观察、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艰苦的战略课题。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思维方式,转换思维范式,更新思维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各民族发展进步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各民族全面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关注人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并调动各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发展不能仅限定为经济增长。他们提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还应包括消除不平等、失业和贫困等方面。后来,他们又把“发展”理解为人类生活质量的充盈,并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发展”的定义中。1994年国际开罗大会提出,一切人口与发展活动都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它是基于国际上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需求和人的福祉增进,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现状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受到世界上的普遍关注,主要源于这样的事实: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人类物质文明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面前,人类的发展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类自身的真正价值也被淹没了。
    概括起来,现代社会对“发展”的理解是由3个超越文化差异的核心价值观组成的:第一个价值观是生存,即对所有人提供食品、住房、医疗、安全等社会保障;第二个价值观是自尊,即一个社会群体在与比自己富足的社会群体进行交往时能够保持尊严、价值和尊重;第三个价值观是自由,即每个人都不屈服于任何人,对自己的行为有广泛的选择权。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现代西方学者,都强调人的发展观是全体人的发展,社会要给所有人提供一个获得全面发展的公平机会;发展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人的发展是有层次的,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发展最高层次,应受到特别关注。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准则,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对发展本义的复归。“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一次革命性颠覆。近年来我们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即从改变扶贫地区生产生活方面人手,但在一些地方成效还是不明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前者只是“输血”,导致民族地区被扶持对象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少数民族脱贫成为了政府的事,作为脱贫的主体反而置身事外。后者虽然强调“造血”,但着眼点仍是物质因素,而且是由外在力量主导,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扶贫措施与设计都是由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而作为扶贫主体的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没有参与和表达意见,自立自主能力无法得到增长与提高,各民族在历史上摸索和积累的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地方性知识难以在开发项目中得到利用,以至有的项目脱离实际,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在“用棍棒把人们赶向天堂”(列宁语)。
    然而,一些民间组织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上的一些做法却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注重被扶持对象的参与和主体作用,有意强化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参与精神,外来因素只是通过引导、辅助的作用发挥影响。他们虽然没有大额的资金投入和实施大的扶贫项目,实施的都是一些综合开发项目,通过日常的、细小的、扶持对象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技能培养和文化的传授,逐步改变扶持对象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的结果是,既培养帮扶对象的生活能力,掌握了生产技能,又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发奋自强、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现状,从而建立起个人乃至群体的自信与尊严。由于当地群众有参与权与决策权,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从而避免了搞一些脱离实际、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式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高度重视、肯定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及自我价值实现,将过去片面追求经济目标和数量目标转变到以满足人的需求、增进人类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为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新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要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面下功夫,从关注“物”转移到关注人,从关注物质生活转移到关注精神生活,从关注人的单一需求转移到关注人的多重需求、关注人的自身能力培养与创造性精神的发挥上来,这是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的认识结晶。
(作者单位:昆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